近年來,隨著原油價格的漲落,“以煤代油”引發了不同的論述。在高油價時,有人說“以煤代油”適時而為,在低油價時,又有人說“以煤代油”已無利可圖。在兩者的權衡中,誰才是這場爭論的主角?“以煤代油”又將如何破局,恢復到原本的平衡狀態。
在高油價下,我國規劃建設了一批煤制油、煤制烯烴等新型煤化工項目,投資者對“以煤代油”抱有較好的盈利預期。前些年,迅速發展的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產業,在項目規劃時大多以油價70~80美元/桶作為盈虧平衡點。如今,油價已全面跌破這一平衡點。
在油價急速下跌之后,這些項目基本已無利可圖。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在油價持續下跌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行業價格優勢就消失了,投入不要那么大膽了。”從石化產業鏈上游來看,由于國內原油價格依舊參考國際油價結算,油價的下跌直接影響其利潤,并影響原油開采的信心。上游的油氣開采主營利潤率一直是石化行業中最高的,此輪油價下行導致這部分利潤率下降較大,對石化行業整體的經濟效益會產生較大影響。
對于下游化工行業,盡管理論上原料價格下降,會提高其盈利水平,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卻不容樂觀。隨著近幾年化工產品進入期貨市場,原料和產品的價格同期化特征明顯,價格傳導時間的縮短導致一些企業高價進原料、低價出產品,企業盈利和生產積極性受到影響。同時,目前很多行業依舊產能過剩嚴重,產品缺少差異化,價格戰現象普遍。若這種狀況長時間得不到扭轉,價格倒掛長時間持續,最終有可能引起上游原料端的崩盤。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與能源政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油價下跌對于以石油為原料的石化企業來說是構成利好的,雖然這種持續下跌短期內會對企業的效益造成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會顯著降低成本。但也應看到,油價大跌對于生產石油及石油替代產品的行業來說就是一大利空,如新型煤化工等受到的沖擊就會很大,這些行業在高油價時存在價格優勢,但目前其經濟性和可行性需要重新計量。
進入“十三五”以來,國家加大了對于新能源的扶持力度。對于頁巖氣、太陽能等新能源行業來說,油價大跌帶來的影響短期來看不大,長期可能會有影響,關鍵還取決于國家政策。但由于目前的油價下跌為整個經濟運行節約了可觀的資金和成本,這在后期足以補貼清潔能源行業可能出現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