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煤化工產業是我國能源體系的補充。我國能源需求和供給的不匹配要求行業需要積極尋找石油替代能源。而發展新型煤化工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途徑。新型煤化工產業的本質是犧牲部分資源換取所需的能源形式,因此,若完全依靠煤化工的途徑實現能源替代的代價太高。所以煤化工產業的價值實際是補充的作用,在等待其他石油替代技術成熟的過程當中發揮作用。
煤化工產業發展的基調是有序發展新型煤化工,推進示范項目升級,在技術成熟、經濟可行的前提下進行產業化推廣。未來幾年里我國煤化工產業產能年化增長率將超過30%,將撬動萬億化工工程及設備市場;產能建設完成后將極大地改變煤炭需求結構。據估計,到2020年產能煤炭需求將達到3.6億噸,需求占比接近10%。
新型煤化工項目密集獲批,“十二五”期間投資總額或接近萬億元。這可有效改變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比例畸高的現狀,但項目規劃還需充分考慮能源豐富地區往往水資源匱乏等現實困難。
但需要看到的是,煤化工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其技術和資金密集程度甚至超過傳統產業本身。那么發展煤化工產業的風險到底在哪里?筆者以為,風險首在技術。煤化工是一個龐大的高技術產業集群,即使技術研發與工業中試成功,也并不意味著在放大百倍的工業化階段就一帆風順,每一個步驟都存在一些技術和生產工藝上的難題。
在已經開展的一些煤化工項目上,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小規模的實驗階段很成功,但到了大規模的工業化階段就出現生產不穩定或產品質量難達標的情況。
隨著煤化工項目的重啟,石化企業、煤炭企業迎來良好發展機遇,風風火火上馬煤化工項目已經成為業內巨頭的“當務之急”。煤化工項目暫停或者重啟并非關鍵,如何將新型煤化工項目落到實處才是業內人士和相關企業應當考量的重要問題。煤化工項目示范工作還應當持續下去,積累經驗、核實工藝后再行推廣也為時不晚。同時,盲目探討煤化工行業巨大市場容量和美好發展前景的做法并不可取,如此做法只會蒙蔽普通投資者的眼睛,行業的最終走向還應根據國家能源結構的調整而定,而非由單純的數字大小而定。
(來源 北極星電力網新聞中心 作者 王建華)